《水文》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由水利部主管、水利部信息中心(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我国水文水资源专业学术性科技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 台风对近岸复合洪水的影响评估

      罗丹, 陈晓宏, 张永正, 罗佳颖

      Abstract:

      不同特性的台风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与强降水和风暴潮相关的近岸复合洪水尚不清楚,为厘清近岸台风事件与复合洪灾的相互关系,以我国东南沿海为研究典型,基于降水和风暴潮数据,分析1980年-2019年复合洪水驱动因子依赖性,利用copula统计模型描绘复合洪水回归期,通过定量评估,表明台风对复合洪水潜势升级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边际值超过98.5%的复合洪水回归期(若边际变量独立,则相当于6年回归期)在大多数地区<3年。(2)台风一方面增强极端降水和极端风暴潮依赖性,使广西、广东阳江、浙江沿海复合洪水潜势增加10%~30%,另一方面提高了极端降水和风暴潮的发生边际概率,使闽苏、海南、澳门复合洪水概率增加了50%~180%,与台风相关的三种场景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复合洪水潜势造成重大影响,个别场景对复合洪水回归期变化率的贡献将累积促成极端复合洪水。(3)据台风灾损记录,发现与单驱洪水事件相比,台风期间复合事件损失占损失和伤亡的绝大多数。

      • 1
    • 开都河流域冰川面积变化及其消融季冰川融水对径流的贡献

      陈红波, 王统霞, 安杰, 吴国洋, 宋昱锋, 罗鑫, 黄森

      Abstract:

      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及冰川水资源的可能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是水文领域持续关注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开都河流域冰川面积及其融水变化趋势,量化评估冰川融水对径流的贡献情况,探究冰川-径流-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冰川面积占比小,平均覆盖度约为1.55%,小规模冰川条数较多,约有78.17%分布在小于0.5 km2的规模上,整体呈现衰退趋势。2009-2018年冰川面积减少了3.69%,冰川条数减少了1.33%。2014-2021年流域径流、冰川融水、降水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夏季流量高达15.48×108m3,约为其它季节径流量的2倍以上,消融季冰川融水约为9.96×108m3,其对径流的平均贡献率达54.3%,是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降水与径流的相关性远高于温度与其的相关性,对径流的影响非常显著。

      • 1
    • 面向视频测流的亚网格变分优化光流估计算法

      宗军, 蒋东进, 张亚

      Abstract:

      本文在变分光流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基于亚网格尺度的优化算法,用于描述图像序列中的复杂流体流动并估计其二维速度场。为解决基于网格尺度下变分光流估计中亚网格小尺度结构信息缺失的问题,结合不可压缩流体物理运动规律,本文引入大涡模拟的思想,在变分模型数据项中将瞬时运动分解为一个大尺度运动项和一个小尺度湍流项,并采用Smagorinsky模型求解小尺度湍流项,相比于传统的Farneback稠密光流算法,改进后的亚网格尺度变分光流算法(Subgrid scale Horn-Schunck optical flow,SGS-HS)在湍流图像序列的速度场估计中结果更优。为使SGS-HS算法同样能胜任于明渠流速测量任务,在模型的正则项方面选择使用速度梯度约束,该约束项用于提高在明渠流场流向相对一致的情况下SGS-HS算法在测速实验中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算法,所采用的SGS-HS算法在明渠测速方面具有较好表现。

      • 1
    • 热示踪在潜流带中的研究进展

      许倍源, 武丽文, 张明珠, 俞烜

      Abstract:

      潜流带是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它对供水滞洪、水污染控制、河流生态保护均具有巨大作用。在潜流带的研究中,热示踪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渗流速度、有效热扩散系数等参数估计,揭示潜流带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过程。热示踪有着装置布置简单、环境效益友好、时间跨度优越等优点。在国外,学者们致力于热示踪技术突破与完善;但在国内,学者们更倾向于直接应用,少有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传热机制作为热示踪基础理论中的重要部分,在以往国内的研究中缺乏深入的阐述。本文以传热机制为切入点,介绍不同河道中热传递方式的差异,简述传热方程及历来研究中解析解、数值解发展,最后探讨该技术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1
    • 年时间尺度信阳市水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刘冠华

      Abstract:

      采用线性回归、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对信阳市1956—2020年降水量、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水资源总量的趋势性、突变性以及周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56—2020年信阳市降水量、地下水、地表水、水资源总量总体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但突变性和周期性有所差异;降水量在1970年和2017年发生突变,地表水和水资源总量突变点发生在2014年,三者的主导周期均为9a和23a;地下水未发生显著突变,主导周期为15~16a。(2)预计地表水的丰水期会持续到2028年左右;地下水的枯水期持续到2024年后会迎来8年左右的丰水期。(3)降水量呈自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水资源总量和地表水资源量则均呈现由西向东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地下水资源量呈现由南部向北部递增的趋势。(4)地表水以及水资源总量受降水量的影响显著,地下水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最小,分析表明研究区地下水资源量稳定性强。研究结果可为信阳水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1
    • 基于大中型水库的湖北省洪峰模数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曹夏禹, 连威, 孙晓晨, 葛进雄

      Abstract:

      湖北省无资料地区设计洪水常采用设计暴雨间接推求,其洪水合理性分析时常缺乏洪峰模数分布图进行参考,给实际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本研究选取湖北省339座大中型水库,通过计算其不同频率洪峰模数,绘制湖北省洪峰模数空间分布图,系统分析湖北省不同频率洪峰模数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湖北省50年一遇、100年一遇、1000年一遇、2000年一遇洪峰模数平均值依次增加;空间分布上,湖北省各频率洪峰模数总体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其空间分布与大等级降水的发生次数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负相关性。本研究可为湖北省无资料地区设计洪水估算及洪水成果合理性分析提供参考。

      • 1
    • HEC-HMS水文模型不同降雨损失方法对比研究

      赵直, 冯民权, 侯梓良

      Abstract:

      为对比分析HEC-HMS模型三种降雨损失方法在沁河流域的适用性。借助Morris筛选法识别降雨损失方法的关键参数,选用流域内5场雨洪资料进行参数率定和模拟精度分析。结果表明:(1)SCS CN值曲线法、Green-Ampt法、Initial and Uniform法主要敏感性参数分别为CN值、土壤饱和导水率、恒定损失率。(2)选取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峰现时刻误差以及Nash系数对模型模拟精度进行评价,SCS CN值曲线法和Initial and Uniform法模拟结果达到乙等精度,Green-Ampt法模拟结果达到丙等精度。研究成果可为半湿润地区中小流域降雨损失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 1
    • 超采治理下雄安新区地下水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朱静思, 王哲, 马欢, 王雪梅

      Abstract:

      雄安新区本地地表水资源严重匮乏,以地下水资源为主,且对外调水依赖程度高。摸清雄安新区地下水动态特征及影响控制因素,对保障雄安新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基于2000—2021年逐年分层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对雄安新区浅深层地下水水位埋深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采用随机森林、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了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在地下水超采治理措施的综合影响下,2014年以来雄安新区地下水水位呈企稳回升态势,浅层地下水水位年均回升0.11 m,2017年以来深层承压水水位年均回升0.64 m;(2)地下水开采、降水和河湖生态补水是影响雄安新区地下水水位变化的主控因素。近20年来开采量、降水量对地下水水位变化的贡献率平均为55%、42%,分阶段贡献率分析表明,大规模生态补水对雄安新区地下水资源形成了有效补给。(3)2019—2021年降水偏多对雄安新区水位回升的贡献率高达63%,扣除降水影响,需要持续深入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补水、水源置换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巩固保持已取得的治理成效。

      • 1
    • 基于积雪数据的HBV模型改进及应用

      俞炜博, 梁忠民

      Abstract:

      大渡河流域内站点分布较少,历史观测数据不足,给该地区的融雪径流预报带来困难。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最新一代高分辨率陆面再分析数据集ERA5-Land,将积雪覆盖率和积雪平均深度引入度日因子雪量计算公式中,对HBV模型的积融雪模块进行改进,以提升融雪径流计算的可靠性。以大渡河上游为研究对象,选取1961—2018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以2019年为例进行试预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入ERA5-Land再分析数据,以及对积融雪模块进行改进,发挥了其在模拟积融雪上的优势,有效提升了融雪径流预报精度,对大渡河流域具有适用性。研究成果可为稀缺资料地区融雪径流模拟预报提供经验。

      • 1
    • 基于HAND的流域洪水淹没快速分析技术

      王述强, 吕凯, 刘祥林, 师鹏飞, 肖家清, 郝晓博

      Abstract:

      快速分析计算流域洪水淹没,对于防洪具有重要作用,而基于水动力学模型的经典淹没算法在时效性方面存在不足,制约防洪“四预”功能实现和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针对此,本文建立了基于HAND(Height Above Nearest Drainage)的形态淹没模型,用于快速分析流域洪水淹没情况,在乐安河流域上游进行了应用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在5秒内完成洪水淹没计算,对四场历史洪水和三场设计洪水淹没范围的总体模拟精度平均为0.95,达到水动力学模型的模拟精度。对淹没水深的模拟存在较大误差,平均误差为0.79m。基于HAND的形态淹没模型可快速绘制全流域洪水淹没范围图,大幅提升影响预报和防洪预演的时效性水平。

      • 1
    • 基于商用微波链路反演降雨的空间插值方法对比研究

      叶滋润, 孔祥兵, 郭凯, 王逸男

      Abstract:

      为了探究适宜于商用微波链路降雨监测数据的空间插值方法,基于无线微波雨衰特性经验模型,分析了不同线状降雨数据转换为点状降雨数据情景下,反距离权重法、克里金法和趋势面法对降雨空间插值的反演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微波链路越密集,条数越多,其趋势的一致性越好;在微波线状数据转换为点状数据的五种情景中,将微波链路以200 m为间隔概化为具体的降雨监测点时,空间插值效果较好;趋势面法的空间插值效果较好,反距离权重法次之,克里金法最差。研究结果明晰了线状降雨数据转换为格网型空间数据的原则,为商用微波链路组网构建空间二维雨量场提供了支撑,对提高线状降雨监测产品兼容性具有重要意义。

      • 1
    • SIMHYD模型在淮河流域的应用研究

      章丽萍, 蒋晓蕾, 赫淑杰, 付晓雷, 胡乐怡

      Abstract:

      SIMHYD模型结构简单,参数较少,被广泛应用于流域月尺度和日尺度的径流模拟,由于模型结构中缺少流域汇流部分,尚无法满足小时尺度的洪水预报与模拟的需要。为此本文开展SIMHYD模型研究,针对模型结构存在不足,在SIMHYD模型基础上,设计对比4种不同汇流方案:①不考虑汇流(原始SIMHYD模型);②仅增加河道汇流;③仅增加坡面汇流;④同时增加河道汇流和坡面汇流。并在淮河王家坝区间流域开展小时尺度的洪水模拟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SIMHYD模型,增加汇流之后的SIMHYD模型模拟精度均有所提高,其中,同时增加河道汇流和坡面汇流的SIMHYD模型模拟精度提升最大。本研究通过改进SIMHYD模型的汇流部分,使该模型可以应用于小时尺度的洪水预报与模拟,且模拟精度较高。

      • 1
    • 基于多模式集合的北江流域骤发干旱情景预测

      雷勇, 王赛赛, 陈蓓, 武传号

      Abstract:

      以北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模型与13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降尺度结果耦合构建了流域水循环预测模型。基于SESR(Standardized Evaporative Stress Ratio)指数预测了未来时期(2021-2050)三种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8.5)北江流域骤发干旱(简称“骤旱”)特征(频次、历时、强度)变化及不确定性。结果表明:①所构建的流域水循环预测模型在北江流域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纳什效率系数> 0.93),能较好地再现径流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②与基准期(1971-2000)相比,未来骤旱频次在空间上主要呈西部减少、东部增加的特征,且增幅随排放情景上升而增加(< 80%),流域东北部和南部地区预计会遭遇强度更高、历时更长的骤旱过程。③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呈现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且不同骤旱特征预测的不确定性在空间上有较大的差异。

      • 1
    • 变化环境对NamLik1-2水库下游生态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

      杨坤凡, 陈启慧, 李琼芳, 纪 璐

      Abstract:

      为探究重要国际河流湄公河支流NamLik河在NamLik1-2水库建设后下游的生态水文情势变化,本文基于水库下游Hinheup水文站1980—2018年日平均流量数据、流域ERA5再分析气象数据以及NamLik流域地理信息数据,采用IHA_RVA法定量分析水库运行后河流水文情势改变;基于SWAT模型分析了气候变化和水库调度对水库下游径流年内分配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NamLik1-2水库建库后下游水文情势发生较大改变,整体水文改变度达79%,属于高度改变;下游河道流量年内分配变化显著,月均流量指标的水文改变度达到70.4%。(2)基于SWAT模型对无水库情景的天然径流还原结果,计算得到水库对径流汛期减少和枯季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142%和71%,而气候变化的相应贡献率分别为-42%和29%,水库运行是引起下游径流年内分配变化的主要原因。

      • 1
    • 苏北平原区河流生态水位阈值计算方法适用性研究

      程倩倩, 方红远, 李于坤, 李艳明

      Abstract:

      针对平原区多数河流缺乏有效的流量资料的情况,研究适用于平原区河流生态水量阈值的计算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对比分析7Q10法、保证率法、湿周法、基于Tennant改进的生态水位法等4种代表性生态水量计算方法与结果,以水文节律、生态水位满足度为判别原则,评价了上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结果显示:(1)在水文节律相应性方面,7Q10法、Q90法、湿周法计算的生态水位值为单一的特定值,无法反映水文节律的天然变化过程;(2)在生态满足度方面,7Q10法的多年平均生态水位的满足度最小;(3)基于Tennant法改进的生态水位法的水文节律模拟效果最好、生态水位满足度最高。研究表明在选择的4种计算方法中,相较于7Q10法、Q90法及湿周法,基于Tennant法改进的生态水位法能较好地满足水文节律相应性和生态水位满足度原则,对平原区河流生态水位(阈值)计算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该研究成果可为苏北平原河网区流量资料缺乏型河流生态需水的确定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 1
    • 近50年滇池流域汛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邓丽仙, 杨帆, 杨洋, 李姣, 赵兰兰, 胡成龙, 李长江

      Abstract:

      摘 要:本文以滇池流域1970—2020年汛期(5~10月)降水量资料为依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采用Mann-Kendall秩次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滇池流域汛期降水年际变化的趋势性、周期性以及集中度、集中期、降水中心和旱涝发生频率等演变情势。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滇池流域汛期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中部地区降水呈增加趋势,盘龙江上游的松华坝水库以上区域及南部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②汛期降水年际变化上存在31 a的主周期,中部主城区降水集中度高于南部地区;③汛期降水的中心整体上有向东部、南部方向偏移的态势,且向东部移动趋势显著;④滇池流域旱涝频发,尤其盘龙江中段昆明主城区为旱涝多发区。该成果对滇池流域水旱灾害防御及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 1
    • 目标函数对新安江模型参数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影响分析

      李悦, 刘冀, 杨少康, 赵心睿, 舒章康

      Abstract:

      参数率定目标函数的选择对于建立流域水文模型至关重要。为入探究不同目标函数对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及径流模拟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以福建省金溪池潭流域日径流模拟为例,采用SCEM-UA优化算法率定三水源新安江模型,选择纳什效率系数(NSE)、均方根误差(RMSE)和Kling-Gupta效率系数(KGE)作为率定目标函数,同时构建分别偏好NSE、RMSE、KGE三者的组合多目标函数F1、F2和F3共6个率定目标,比较不同率定目标下的径流模拟精度差异,采用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定量对比分析不同率定目标函数下的新安江模型参数敏感性,最后基于GLUE方法分析丰枯水期和不同流量级别下的径流模拟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6个率定目标函数下,新安江模型的主要敏感参数识别结果一致,多目标函数F1,F2,F3在参数敏感程度及敏感性排序表现出一致性;(2)F1,F2,F3较单目标函数展现出更高的径流模拟精度,F3率定期和验证期决定性系数达0.85,径流总量相对误差为0.45%和7.12%,模拟精度最优,F1和F2次之;(3)以NSE为率定目标所得到的径流模拟不确定性结果,在不同水文时期和不同流量级别下表现出较其他目标函数更高的覆盖率和较小的不确定性区间。不同目标函数下均呈现枯水期参数不确定性最小,丰水期最大,且随流量级别的增大而径流模拟不确定性增加的规律。

      • 1
    • 甘肃省河东地区气象-水文干旱时空演变特征

      程玉菲, 刘德地, 陈 文, 周 婉, 邢姝颖

      Abstract:

      干旱半干旱区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和脆弱区,研究地区干旱时空演变特征有助于成灾机理分析。 甘肃省河东地区是我国典型干旱半干旱区,主要依靠自然降水维持农业生产,旱灾尤为突出。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和标准化径流指数探讨河东地区气象-水文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气象干旱多发生于春夏两季及陇东地区,较少发生季节型以上气象干旱;(2) 水文干旱较气象干旱历时更长,多年尺度干旱时有发生;(3) 不同季节气象-水文干旱滞时不同,春夏两季几乎无滞后,秋季约滞后1个月,冬季约滞后4个月;(4) 陇中和陇东地区历史受灾/成灾面积较大。本研究可为干旱半干旱区的旱灾预警评估和旱灾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 1
    • 典型南方丘陵山区地下水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方少文, 陈静, 吴智, 韦丽, 徐征文

      Abstract:

      目前针对南方低山丘陵区地下水动态的研究较少,且仍存在对地下水位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进行定量化表达方面的不足。本文以江西省抚河流域典型丘陵山区为例,分析了丘陵山区地下水动态,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多源数据,定量化表达了影响因素在山地区和平原区对地下水位的贡献度排序,从时空尺度系统对比了影响因素作用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动态以降水补给、蒸发排泄为主,地下水位月际波动大,空间上呈现由南向北递减趋势。山地区和平原区地下水位均受降水量因子和高程因子影响最显著,在山地区地表水体面积占比因子对地下水位的贡献较大,而在平原区地表温度因子对地下水位的贡献较大。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降水量因子对地下水位的影响逐渐增加,高程因子在山地区正效应明显,地表温度因子总体在平原区负效应明显。

      • 1
    • 基于时空融合算法的水体叶绿素a反演研究

      陈玲, 董晓华, 马耀明, 章程焱, 薄会娟

      Abstract:

      为了准确反演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以黄柏河东支流域为例,采用STNLFFM时空融合算法,对2017年GF-4和Sentinel-2反射率数据进行融合,以重构Sentinel-2影像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对应用算法前后获取的水质参数-光谱特征响应关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比较模型对叶绿素a的预测效果以验证时空融合算法的可行性,利用重构后影像光谱特征与水质参数的响应关系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演2017年黄柏河东支流域各水库水体叶绿素a浓度。结果表明:利用时空融合算法生成的影像接近真实影像,提高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叶绿素a的效果,R2从融合前0.659提高至融合后0.844,且基于时空融合算法获取的水质参数-光谱关系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模拟精度较好,R2和MRE达到0.925和9.461 %,反演的叶绿素a浓度空间差异性明显。证明了时空融合算法在水质参数反演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1
    • 基于VIC_glacier模型的拉萨河水文模拟及冰川径流研究

      谷黄河, 刘宇清, 王晓燕, 代斌, 张瀚文, 付晓雷, 余钟波

      Abstract:

      拉萨河作为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冰川融水是其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VIC模型和度日模型构建的VIC_glacier模型,模拟了1990-2010年拉萨河流域径流过程。结果表明:1)模拟效果较好,相关系数接近0.8,考虑冰川消融的VIC_glacier模型较原VIC模型相对误差减少了20 %左右,纳什系数提高了0.1左右;2)从上游到下游,冰川融水对径流的贡献率分别为21.4 %(旁多站)、17.7 %(唐加站)、14.5 %(拉萨站),呈逐渐减少情形;3)冰川径流和非冰川径流年内变化均呈现“单峰型”,且在8月份达到峰值;4)1990年-2010年间,年冰川径流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与同期气温上升的变化规律一致;年降水量增加会削减年冰川融水对径流的贡献率。研究成果可为拉萨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1
    • 淮北平原雨天与非雨天小麦和大豆潜水蒸发规律实验模拟

      卢怡然, 王怡宁, 李靖瑄, 周超, 方晶晶, 高佩, 孙博

      Abstract:

      为揭示淮北平原雨天和非雨天作物各生育期潜水蒸发规律,本文利用五道沟水文实验站1998-2020年长系列实验资料,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法,模拟了砂姜黑土冬小麦和夏大豆各生育期潜水蒸发随埋深的变化规律,拟合了雨天非雨天潜水蒸发计算模型,提出了作物生育期雨天非雨天临界埋深。结果表明,冬小麦雨天初始生长期与成熟期日均潜水蒸发量随埋深的增大而递减,呈指数函数关系;快速发育期和生育中期日均潜水蒸发量随埋深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呈复合函数关系;非雨天各生育期日均潜水蒸发量均随埋深的增大而递减,呈指数函数关系,生育期临界埋深在2.34~3.91 m;夏大豆雨天和非雨天各生育期日均潜水蒸发量均随埋深的增大而递减,呈指数函数或幂函数关系,生育期临界埋深在2.10~3.80 m。小麦各生育期拟合函数R2在0.83~0.93,大豆各生育期拟合函数R2在0.85~0.98,能较准确预测作物雨天非雨天生育期日潜水蒸发量。

      • 1
    • 洞庭湖中枯水期水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申幸志, 黄 峰, 韩 帅, 钱 湛, 姜 恒

      Abstract:

      为揭示洞庭湖中枯水期水情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拟洞庭湖出湖流量及湖区水位,通过情境模拟开展水情变化归因分析。洞庭湖1992—2019年9—10月出湖流量大幅减少,主要受长江流量降低的影响。洞庭湖中枯水期水位主要呈下降趋势,其中9—10月平均水位在西洞庭湖、南洞庭湖降幅约1 m,在东洞庭湖降幅约2 m。地形变化对中枯水期水位主要起拉低作用,长江和流域四水流量变化在9—10月起拉低作用、在12月至次年3月起抬升作用,其中对东洞庭湖水位的影响相对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中枯水期水资源管理和湿地保护提供参考。

      • 1
    • 广义单位线在山洪模拟中的适用性分析

      许营营, 王金星, 侯东儒, 余其鹰, 胡彩虹

      Abstract:

      流域产汇流理论是水文预报的重要基础。2021年郭俊克提出的广义单位线把流域对净雨的调蓄作用概化为M个等效线性水库并联,为汇流计算提供了新方法,并在欧美等国家得以应用。为检验其在山洪模拟中的适用性,于淮河、长江选取4个小支流共56场典型洪水作为研究对象,与Nash单位线法对比分析暴雨洪水过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模拟精度均达到了乙级精度要求标准,但从评价指标来看,广义单位线法的平均纳什效率系数、峰现时间及其合格率(0.79、0.90 h、98.30%)优于Nash单位线法(0.75、1.09 h、94.34%)。广义单位线综合了流域地形地貌特征,可以更好的表征流域汇流特性,适用性较强,为国内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提供了新思路。

      • 1
    • 县域水资源均衡调配研究

      向 龙, 贾喜田, 李士军, 龚泓博, 杜倩雯

      Abstract:

      以米易县为例,针对县域最严格水资源总量控制和自然-社会水循环系统特点,采用总体缺水率最小和分区空间均衡为目标函数,总量控制、供水能力、分质供水等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分区独立供水和库群联调的通用水资源调度与配置(GWAS)模型,并采用改进时间-空间两层精英策略的非支配遗传算法, 求解空间均衡调度方案。研究表明,空间均衡调节和强节水约束显著影响各用水单元的分配机制;对比水库分区独立供水与库群联调两种方案的水量配置, 分区供水缺水率最大是白坡彝族乡,库群联调中各乡镇缺水率大幅减少,缺水差异更小。库群联调水资源调配公平性较好,空间上各单元间的缺水率差异较小,基本实现在动态变化下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 1
    • 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规律及影响要素分析

      郝洁, 李靖瑄, 连子旭, 尼玛扎西, 张译尹, 赵雯颉, 邢若飞

      Abstract: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湖泊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利用基于青藏高原湖泊遥感数据,分析了1970s-2021年青藏高原大于1 km2的湖泊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和数量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1995年前大部分湖泊呈现萎缩状态,1995年之后青藏高原湖泊数量(16.5个/a)和面积(472 km2/a)都呈现增加趋势,并在2019年达到最大值。西藏湖泊数量增加远大于青海省湖泊数量的增加。不同面积湖泊中,(1,100) km2湖泊数量增加最迅速,占总增加数量的77.2 %。(2)青藏高原湖泊面积与气温的相关性(R =0.8908)要比与降水的相关性(R =0.7506)高。其中分区间研究表明,西藏湖泊面积与气温的相关性(R = 0.9043)更好,这与青藏高原的变化规律一致。而青海省则不同,与降水的相关性较高(R = 0.8125),可能是由于西藏地区冰川和多年冻土面积占比较大。

      • 1
    • 考虑多要素影响的汤河水库水温结构模拟与分析

      敖瑞贵, 闫晓惠, 关昊鹏, 林琳, 许士国

      Abstract:

      为全面掌握汤河水库全库区水温结构变化及多种要素对水温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建立水库的三维水动力水温模型,结合水温分层指数(RWCS)量化水温结构,并考虑气温、蒸发、入流水温及流量多要素,预测不同情景下的水温变化。经验证模型实测与模拟水位决定系数(R2)为0.991,表中底层实测与模拟水温R2分别为0.985、0.976和0.958,模型精度良好。预测结果表明:从库尾到坝前水温垂向结构差异明显,水温分层持续时间不同;水库水温分层与气温和蒸发量呈正相关,而与入流水温呈负相关,且主要影响时期为夏季分层期;入库流量越大,径流潜入库区位置越往下,对温跃层的破坏和影响范围越大,大洪水后水温分层显著减弱。

      • 1
    • 地形数据精度对流域洪水模拟影响研究

      段现辉, 李磊菁, 李建柱

      Abstract:

      洪涝灾害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水模拟预测是防洪减灾的重要措施。以河北省邢台市柳林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HEC-GeoHMS模块处理30 M、90 M、1 KM精度DEM数据,构建相应的HEC-HMS模型,对柳林流域选取的19场洪水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不同地形精度对洪水模拟的影响,以探索不同分辨率模型在柳林流域洪水模拟的适用性。由研究结果可知:30M、90M、1KM精度模型洪峰洪量合格率分别为68.4%、42.1%、26.3%;径流量合格率分别为78.9%、68.4%、68.4%;纳什效率系数均值为0.59、0.57、0.46,30M精度模型更适合用来进行柳林流域洪水模拟。由研究结果可知:30M、90M、1KM精度模型洪峰洪量合格率分别为68.4%、42.1%、26.3%。

      • 1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