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由水利部主管、水利部信息中心(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我国水文水资源专业学术性科技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 基于SVM-EnKF双向数据同化的地下水水位变化预测

      刘 娣, 余钟波, 吕海深, 鞠 琴

      Abstract:

      为了提高地下水水位变化的预测能力,掌握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优化水资源管理,本文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和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ing, EnKF)技术,采用气象站点观测数据(气温、降水、太阳辐射、地表温度)和地下水水位观测数据,建立SVM及SVM-EnKF双向数据同化模式(Support Vector Machine-Ensemble Kalman Filtering Dual Data Assimilation, SVM-EnKF DDA),对未来1至3个月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SVM的预测能力受气象驱动要素的影响较大,仅适应于地下水水位变化与气象要素相关性高的站点。(2)在有限气象要素驱动下,SVM-EnKF DDA较SVM更适应于未来1至3个月地下水水位变化的预测。本研究为有限资料区域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双向数据同化技术。

      • 1
    • 洞庭湖中枯水期水情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申幸志, 黄 峰, 韩 帅, 钱 湛, 姜 恒

      Abstract:

      为揭示洞庭湖中枯水期水情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拟洞庭湖出湖流量及湖区水位,通过情境模拟开展水情变化归因分析。洞庭湖1992—2019年9—10月出湖流量大幅减少,主要受长江流量降低的影响。洞庭湖中枯水期水位主要呈下降趋势,其中9—10月平均水位在西洞庭湖、南洞庭湖降幅约1 m,在东洞庭湖降幅约2 m。地形变化对中枯水期水位主要起拉低作用,长江和流域四水流量变化在9—10月起拉低作用、在12月至次年3月起抬升作用,其中对东洞庭湖水位的影响相对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中枯水期水资源管理和湿地保护提供参考。

      • 1
    • 广义单位线在山洪模拟中的适用性分析

      许营营, 王金星, 侯东儒, 余其鹰, 胡彩虹

      Abstract:

      流域产汇流理论是水文预报的重要基础。2021年郭俊克提出的广义单位线把流域对净雨的调蓄作用概化为M个等效线性水库并联,为汇流计算提供了新方法,并在欧美等国家得以应用。为检验其在山洪模拟中的适用性,于淮河、长江选取4个小支流共56场典型洪水作为研究对象,与Nash单位线法对比分析暴雨洪水过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模拟精度均达到了乙级精度要求标准,但从评价指标来看,广义单位线法的平均纳什效率系数、峰现时间及其合格率(0.79、0.90 h、98.30%)优于Nash单位线法(0.75、1.09 h、94.34%)。广义单位线综合了流域地形地貌特征,可以更好的表征流域汇流特性,适用性较强,为国内山洪灾害预警预报提供了新思路。

      • 1
    • 县域水资源均衡调配研究

      向 龙, 贾喜田, 李士军, 龚泓博, 杜倩雯

      Abstract:

      以米易县为例,针对县域最严格水资源总量控制和自然-社会水循环系统特点,采用总体缺水率最小和分区空间均衡为目标函数,总量控制、供水能力、分质供水等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分区独立供水和库群联调的通用水资源调度与配置(GWAS)模型,并采用改进时间-空间两层精英策略的非支配遗传算法, 求解空间均衡调度方案。研究表明,空间均衡调节和强节水约束显著影响各用水单元的分配机制;对比水库分区独立供水与库群联调两种方案的水量配置, 分区供水缺水率最大是白坡彝族乡,库群联调中各乡镇缺水率大幅减少,缺水差异更小。库群联调水资源调配公平性较好,空间上各单元间的缺水率差异较小,基本实现在动态变化下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

      • 1
    • 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规律及影响要素分析

      郝洁, 李靖瑄, 连子旭, 尼玛扎西, 张译尹, 赵雯颉, 邢若飞

      Abstract: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湖泊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利用基于青藏高原湖泊遥感数据,分析了1970s-2021年青藏高原大于1 km2的湖泊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和数量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1995年前大部分湖泊呈现萎缩状态,1995年之后青藏高原湖泊数量(16.5个/a)和面积(472 km2/a)都呈现增加趋势,并在2019年达到最大值。西藏湖泊数量增加远大于青海省湖泊数量的增加。不同面积湖泊中,(1,100) km2湖泊数量增加最迅速,占总增加数量的77.2 %。(2)青藏高原湖泊面积与气温的相关性(R =0.8908)要比与降水的相关性(R =0.7506)高。其中分区间研究表明,西藏湖泊面积与气温的相关性(R = 0.9043)更好,这与青藏高原的变化规律一致。而青海省则不同,与降水的相关性较高(R = 0.8125),可能是由于西藏地区冰川和多年冻土面积占比较大。

      • 1
    • 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评估及其适应性分析

      刘开颜

      Abstract:

      水资源短缺带来水资源压力,制约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本文深入探讨了水量型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质型水资源压力指数和综合水资源压力指数的概念内涵,依据区域需水量预测结果,提出基于水资源贡献率和需水率的改进破产分配方法,对传统破产分配方法进行适应性改进。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结果表明:(1)广州市未来阶段(2021—2030年)与当前阶段(2011—2020年)相比,总需水量增加3.13%,其中农业增加0.53%,工业减少30.19%,生活增加57.51%。(2)传统破产分配方法仅考虑分区需水量对水资源进行分配;适应性分配方法综合考虑地区水资源贡献率和需水率,依据总缺水量对水资源进行分配;(3)适应性分配方法下广州市综合水资源压力减少14.3%,综合考虑水量、水质和生态,其明显优于传统破产分配方法。

      • 1
    • 基于土壤侵蚀角度的坡面水文连通性研究进展

      陈良, 胡砚霞, 李振炜, 徐宪立, 于兴修

      Abstract:

      坡面水文连通性定量表征指标主要有径流流路长度、染色示踪法、连通性指数、相对地表连通函数、地形湿度指数、方向性渗透指数等,综合分析认为,水文连通性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不同区域的坡面水文连通性对比研究;(2)明确不同坡面条件对水文连通性的影响机制;(3)建立坡面水文连通性定量表征方法体系;(4)解析土壤侵蚀与坡面水文连通性的关系。

      • 1
    • 一种基于DEM数据的坡面产汇流简易计算方法

      张瓅丹, 陈晓宏, 王喻鸣

      Abstract:

      现有的城市暴雨径流模型大都结构复杂、计算量大且耗时长,不利于城市洪涝快速预报预警。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优势,以DEM数据为基础,构建栅格单元上的坡面产汇流计算模式。以英国沃夫河谷为研究典型,结合最陡坡度汇流原理、使用SCS-CN法计算产流,设计一种考虑填洼净雨损失量的坡面产汇流简易算法。经验证,模型模拟效果精度较高。使用经遗传算法率定的参数组合进行模拟,纳什效率系数达到0.8967。实现了精细化下垫面的城市洪涝简易快速计算。

      • 1
    • 岩溶地貌流域洪水过程模拟研究

      任泽凌, 夏栩, 段雅楠, 孙润泽, 陈云瑶, 李彬权

      Abstract:

      岩溶地貌对流域产汇流过程产生扰动作用,导致洪水预报精度普遍不高。建立以岩溶单元持水能力分布曲线为核心的岩溶水文模块,将岩溶区产流划分为快速岩溶水与慢速岩溶水,分别进行汇流计算进入河网;耦合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建成适用于岩溶地貌下垫面条件的洪水预报模型。选择贵州省三岔河阳长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划分子流域单元,检验模型在场次洪水过程模拟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利用新安江岩溶模型模拟的20场洪水中,有16场洪水满足洪峰、洪量和峰现时间预报许可误差要求,合格率达80%,平均确定性系数0.68;与原新安江模型相比,考虑岩溶条件影响的改进模型对场次洪水过程模拟的精度更优。

      • 1
    • 河段溢流的二维扩散波法径流模拟

      付远航, 丁永生

      Abstract:

      河段溢流产生的非定向流会导致基于定向流的动力波水文分析算法在溢流段失效。为了提高河段溢流状况下的洪峰模拟精度,文章以重庆綦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GSSHA软件模型构建二维扩散波模型,模拟2020年“6.22”重庆綦江洪水灾害事件。通过对模型的参数优化,模拟流量与实测流量的洪峰误差百分比为0.34%,NSE系数为0.84,模拟的水文曲线与实测水文曲线整体上吻合较好。研究表明,构建的二维扩散波模型提高了模拟精度,且可以有效解决在径流模拟中因河水溢流导致洪峰时间滞后且峰值减小的难题,对于复杂的水动力条件下的流域洪水预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撑。

      • 1
    • 长河流域δD、δ18O特征及水体补给关系

      雍亮, 冯民权

      Abstract:

      研究流域不同水体的δD、δ18O特征及补给关系,可以进一步弄清流域水循环特征,为区域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合理依据。本研究以长河流域为对象,对枯水期与丰水期各水体δD、δ18O组成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气降水是长河流域主要补给源之一,受蒸发作用影响,同位素分馏导致水体中δD、δ18O呈现出“枯水期较丰水期富集”的特征。(2)流域氘盈余值表现出枯水期低、丰水期高的差异,两个时期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均受到了水-岩作用影响,且枯水期影响更加强烈。(3)流域上游主要是地表水补给浅层地表水,中游两水间在季节上存在交替补给现象,下游为浅层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水资源形成机制,为长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 1
    • 鄱阳湖入出湖水沙通量演变及输沙量归因分析

      谢彪, 关兴中, 卢静媛, 欧阳千林, 杨嘉, 曾小琴

      Abstract:

      基于鄱阳湖“五河”控制站及湖口站1956—2020年径流量及输沙量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法和“水文法”研究入、出湖水沙通量的变化趋势,定量分析径流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出湖输沙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修河年径流量显著增加,赣江、信江年输沙量显著减少,饶河虎山站年输沙量显著增加。(2)径流量变化对赣江、信江、修河年输沙量变化呈负贡献,对饶河年输沙量变化呈正贡献,人类活动对各河流年输沙量变化均呈正贡献。(3)入湖输沙量、人类活动变化分别对出湖输沙呈正、负贡献。

      • 1
    • Pearson-Ⅲ型负偏频率曲线的权函数参数估计方法

      陈斐, 谢平, 桑燕芳, 梁忠民, 袁苏

      Abstract:

      Pearson-Ⅲ型水文频率计算以正偏序列为主,但在处理水库水位、潮位序列时常出现负偏的情况。本文针对正偏序列的权函数参数估计方法,通过公式推导将其拓展应用到负偏序列,完善了这一水文参数估计方法体系。统计试验表明相比常规矩法,权函数参数估计方法能显著提高对Cs估计的无偏性,并在有效性方面有所提升。比较权函数框架下的三种参数估计方法,发现二阶权函数矩法(WFM2)整体优于一阶权函数矩法(WFM1),利用权函数矩结合法(WFM3)对Cv (或σ)进行估计的前提是要确保Cs的估计优于Cv,否则其不如WFM1和WFM2的参数估计结果。以某潮位站年最高潮位序列和某水文站年最高水位序列进行了实例验证,拟合优度检验表明WFM2方法的拟合误差小、精度高,是所有比较方法中应用效果最好的方法。

      • 1
    • 基于分层贝叶斯模型的长江上游主汛期径流概率预报

      陈玺, 章晓梦, 郝洁, 鞠琴, 戴明龙, 李妍清, 曹青

      Abstract:

      长期径流预报是水文预报的重要领域,对流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意义重大。基于气候遥相关影响区域径流量的理论基础,本文以长江上游干流5个水文站1954~2020年主汛期(6~8月)径流为研究对象,筛选出10个大尺度气候因子作为预报因子,通过分层贝叶斯模型开展长期径流概率预报。研究表明:长江上游主汛期径流量明显受到多种大尺度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筛选出北美副高脊线位置指数等10项大尺度气候因子作为模型预测因子;以站点主汛期径流服从的对数正态分布为预测目标的先验分布,建立5条马尔科夫链,通过MCMC算法在概率空间内随机采样推求参数后验分布,概率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区间对实测值覆盖率高;通过预测结果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连续分级概率技巧评分(CRPSS)等方法对模型模拟性能评价表明模型有效地捕捉了大尺度气候因子信息,适用于长江上游径流长期预报。

      • 1
    • 1960—2019年里下河地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及未来趋势分析

      鞠艳, 杨星, 王轶虹, 王冬梅, 齐斐, 王志寰

      Abstract: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逐渐增加,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揭示区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9年的逐日降水,通过MK趋势检验、小波分析、重标极差以及克里金插值方法,从强度、频率和持续性三方面分析里下河地区的极端降水指数,并进一步探究其未来趋势变化。结果表明:(1)里下河地区多年平均降水为1017.25 mm,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呈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2)研究区内各站点极端降水指数变化不同,总体而言,极端降水强度、频率均呈现增加趋势,持续性呈减少趋势。(3)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过程中存在3类尺度的周期性变化,在整个时间尺度上存在3个偏多中心和2个偏少中心。(4)除R10mm和R20mm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趋势相反且呈弱持续性,其他极端降水指数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相一致,且过去总体趋势对未来趋势的影响时间长度在9~16年左右。研究结果为里下河地区科学合理应对气象灾害、合理配置水资源提供依据。

      • 1
    • 区域气候模式的广义联合偏差修正方法及其应用

      公雪婷, 李昱, 王国庆, 张冰瑶, 席佳

      Abstract:

      气象产品与气候模式预测数据与地面观测数据仍有偏差,通常需要对其进行偏差修正以保证数据可靠性;常用的偏差修正方法的修正效果受区域特征和气象要素等的影响,对于覆盖多个气候带、空间异质性大且多气象要素综合影响的区域,单一偏差修正方法效果不甚理想。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广义联合偏差修正方法,该方法根据降雨、气温双要素间时空相关性及两者对区域水文过程的作用程度,耦合了Quantile Mapping(QM)法和Joint Bias Correction(JBC)法联合修正。将该方法应用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结果表明:与Quantile Mapping(QM)法相比,广义联合偏差修正考虑了降水气温相关性改善了降水和温度极值的修正效果,纳什系数明显提升,尤其是5、6月份,纳什系数提升了0.5以上;与Joint Bias Correction(JBC)法相比,该方法考虑了气象-水文的动态关系降低了降水和温度频率分布及均值的偏差,使修正数据分布更贴近实测数据分布;利用修正后的气象数据驱动分布式水文模型时,径流模拟精度提升了91.2%;在此基础上将该方法修正气象数据用于流域未来气象水文预测。广义联合偏差修正方法实现了传统方法间的互补优势,推广了适用范围,提升气象数据修正精度,为后续流域未来径流预测和水资源规划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 1
    • 基于LQ-moments的洪水频率分布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魏婷

      Abstract:

      为改善频率曲线高尾部对实测洪水大值段的拟合效果,提高大重现期洪水设计值精度,研究LQ-moments (LQM)法在洪水频率分布参数估计中的应用。LQM法是L-moments (LM)法的扩展方法,在洪水频率分析中具有优越性。以6个年最大洪峰流量系列为例,进行P-III分布和GEV分布LQM法的参数估计,以累积相对偏差平方和(δ)、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为标准,评价和比较P-III分布LQM法和LM法、GEV分布LQM法和LM法的参数估计精度和拟合效果。结果表明,P-III分布LQM法在洪水频率计算中取得了很好的拟合效果,6个洪峰流量系列中,5个系列的最优参数估计方法为LQM法,其中3个系列的最优分布为P-III分布;与LM法相比,LQM法能更好地拟合洪水序列大值部分,提高大重现期设计值估计精度,是用于洪水频率分布参数估计的有效方法。

      • 1
    • 山区小流域洪水模拟与危险性分布式评估

      王雪梅, 翟晓燕, 郭 良

      Abstract:

      流域暴雨山洪过程时空异质性强,准确评估雨洪变化特性和洪水危险性对山洪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6个降雨特征指标和6个洪水特征指标刻画流域场次雨洪特性,采用中国山洪水文模型和洪水频率指标相结合,模拟和评估口前流域洪水过程及其危险性。结果表明:场次洪水洪峰模数、洪峰时间偏度、高脉冲历时占比、涨落洪速率与降雨总量、平均雨量、最大雨强、雨峰位置系数、基尼系数等降雨特征指标显著相关,三场致灾洪水过程的降雨均呈现量级大、强度大、历时短的特点;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平均径流深相对误差均在9%以内,平均洪峰流量相对误差均在11%以内,平均峰现时间误差均在1.7 h以内,平均Nash-Sutcliffe系数为0.80和0.76;各场次洪水有0.0%~93.3%的河段流量达到一般危险及以上等级,三场致灾洪水过程的危险性等级最高,分别有80.0%、35.0%和1.7%的小流域河段流量达到高危险及以上等级。研究可为山区小流域暴雨洪水危险性评估、灾害响应和复盘等提供技术支撑。

      • 1
    • 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分类优化方法研究

      周祖昊, 刘清燕, 韦瑞深, 刘佳嘉, 严军, 王鹏翔, 贾仰文, 王浩

      Abstract:

      计算效率低及异参同效(局部优化)是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优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RAGA(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提出一种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分类优化方法,即将需要率定的参数根据物理意义分成若干类,逐类进行优化。这种方法可降低待优化参数的维度,一方面可以提高优化计算的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逼近全局最优,减少异参同效的问题。本文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Water and Energy Processes in Large Scale Basin)模型,针对黄河流域玛曲水文站以上区域1997-2000年逐月流量过程进行参数率定,并对2006-2016年系列进行验证。对比参数不分类优化方法,发现采用参数分类优化方法后,WEP-L模型参数优化的速度提高37%左右,纳什效率系数(NSE)从0.739提高到0.829。说明参数分类优化方法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保证优化算法的全局性,提高模拟的精度。

      • 1
    • 不同偏差校正法对GCM降水数据的应用效果分析

      李昕潼, 李占玲, 韩孺村

      Abstract:

      大气环流模式(GCM)是获取时空连续气候数据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模拟的气候变量能弥补气象站点稀少的不足,但由于其输出数据往往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校正。本文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提取了CMIP6中的BCC-CSM2-MR模式的降水数据,采用线性标度法(LS)、经验分位数映射法(EQM)和γ分位数映射法(GQM)对1985-2014年逐月降水数据进行偏差校正,选择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皮尔逊相关系数(R)和森斜率(Sen’s slope)为评价指标,将校正后的GCM降水数据与同期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校正前后评价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校正方法结果的差异和有效性。结果表明:(1)LS方法校正后降水数据总量指标值有明显改进,NRMSE、MAE和均值误差明显减小,然而由于该方法没有将频率上的差异考虑进去,因此,通过LS校正后的降水数据在频率上仍存在一定偏差;(2)经过EQM和GQM方法校正后,NRMSE、MAE指标均有所改进,虽然总体效果不如LS方法,但较校正前均有很大提升;在频率指标方面,这两种方法的校正结果明显更优,校正后的降水频率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更加符合实测数据;另外,通过分析各指标,EQM方法在本研究区的适用性更强。

      • 1
    • 1986-202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文连通性及驱动力分析

      陈柯欣, 丛丕福, 曲丽梅, 梁书秀, 孙昭晨

      Abstract:

      实现湿地内水文连通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Google Eearth Engine在大尺度上从湿地水体面积、整体水文连通指数、像元月均淹没频率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文连通量化,并利用灰色关联进行驱动力分析;在淡咸水交互的典型区域尺度上选择水文网络连通指数进行分区水文连通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整体上黄河三角洲湿地水体面积上升和整体连通性指数减少趋势,研究区域内发生了连通阻断,重度淹没和永久性淹没主要集中在浅海区域。2)黄河三角洲湿地水体面积和整体连通性指数均呈现季节性趋势,湿地水体面积变化驱动要素年平均气温>径流量>降水量>输沙量。3)依据水文连通评价标准,从区域尺度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文连通性30年一直保持中等水平。整体上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文连通性呈下降趋势,气温的变化对水文连通影响较大。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水文连通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

      • 1
    • 深度学习的LSTM-GRU组合模型及其在水文模拟中的应用

      陆冠宇, 郝永红

      Abstract:

      在深度学习方法中,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是两种模拟时间序列的神经网络,其各有优缺点。为了弥补各自的不足,提高河流流量的预测精度,建立了LSTM-GRU组合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白沟河流域流量预测。基于东茨村水文站2006-2019年的日观测数据,以8个水文气象因子(气压、水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地温、风速、水位)的观测数据为输入,河流流量为输出,建立了LSTM-GRU水文模型。其中2006-2015年数据为训练集,2016-2019年数据为验证集,采用均方根误差、确定性系数作为评价指标。为了验证模型优势,将LSTM-GRU的模拟结果分别与LSTM和GRU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STM-GRU组合模型的稳定性和精确度明显优于单一的LSTM与GRU模型,为河流流量的预测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1
    • 典型参数优化算法在新安江模型中的对比研究

      向 鑫, 敖天其, 肖钦太

      Abstract:

      为详细对比研究典型参数优化算法在新安江模型中的应用情况,选用4种典型优化算法:自适应遗传算法(AGA)、改进粒子群算法(IPSO)、SCE-UA和贝叶斯优化算法(BOA),以确定性系数为目标函数值,每种算法独立操作50次,每次迭代300次,在安徽省黄山市呈村流域对新安江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对比结果表明:AGA收敛值平均水平和集中程度较好,但收敛速度和稳定性较差;IPSO在所有算法中应用效果最好,但对参数初始值敏感,计算量大;SCE-UA稳定性和收敛速度较好,但收敛值平均水平和集中程度较差;BOA应用效果较差,但其计算量小,计算速度快。因此,应用IPSO优选新安江模型参数时,可以利用BOA优选结果作为IPSO初始参数值。应用AGA或SCE-UA率定新安江参数时,可以两者结合使用。

      • 1
    • 降雨误差微分响应岭估计

      杨姗姗, 曾明

      Abstract:

      从模型输入降雨出发,考虑到动态系统响应误差修正方法中用最小二乘估计存在的共线性以及求解不稳定问题,在微分响应降雨误差估计的基础上,用岭估计替换原最小二乘估计,提出降雨误差微分响应岭估计方法。通过试算和作图综合确定最优岭系数后进行降雨误差岭估计从而修正流量,并将降雨误差微分响应岭估计分别应用于理想模型和七里街流域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降雨误差微分响应岭估计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洪水预报误差修正新方法,能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修正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1
    • 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与时空分异

      单是豪, 汪党献, 倪红珍

      Abstract:

      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工业用水的核心问题,测度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评价依据。将工业用水及水污染排放纳入测度体系,建立非期望产出MinDS窗口模型测算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变异系数法与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1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整体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波动性上升的“N”型趋势,总体效率水平有所提高。空间上高效率中心长期位于中下游地区,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效率空间格局非均衡性逐年减弱,分化程度降低。山东、陕西省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流域内处于较高水平,其年平均效率值均超过0.9,2019年流域内中高效率省份占比由2010的44%增加至78%,除青海、甘肃外,均达到中高效率水平。

      • 1
    • 基于随机森林法的弥河-潍河流域地下水质量评价研究

      林艳竹, 韩忠, 黄林显, 邢立亭, 刘扬, 梁浩, 侯金霄

      Abstract:

      准确掌握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状况是合理确定地下水资源开发策略和有效进行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前提。通过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法构建了地下水质量评价模型,利用弥河-潍河流域的152组地下水水质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并利用剩余的65组水质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随机森林法在进行地下水水质分类时具有分类精度高、泛化能力强及收敛速度快等特点,且在进行超参数优化后,其分类精度和运算效率均会进一步提高,证明将随机森林法应用于地下水质量评价是可行的,并且其综合性能要优于逻辑回归模型;(2)研究区地下水水样均为Ⅳ类和Ⅴ类水,说明地下水水质状况整体较差;(3)通过分类指标重要性评价可以看出,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的主要影响指标为硝酸盐、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而此类指标的主要来源是蔬菜种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及河流污染入渗,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蔬菜种植污染排放及河流水质的监测和控制。

      • 1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