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39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
    • 双校正模式下的大清河流域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研究

      2019, 39(3):1-7.

      摘要 (23) HTML (0) PDF 1.58 M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数值大气模式WRF、三维变分数据同化WRF-3DVar、河北雨洪模型以及实时校正模型ARMA,在北方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大清河流域构建了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并利用2012、2013年发生的3场降雨洪水,对系统的降雨洪水预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达反射率与GTS数据的同时同化,可有效改善数值大气模式对中小尺度流域的降雨预报效果,从而降低系统的洪水预报误差,ARMA模型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洪水预报精度,随着预见期的延长,系统的预报精度下降,但系统在6h预见期内仍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在数据同化和实时校正的"双校正"模式下,陆气耦合洪水预报系统在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洪水预报精度,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半干旱地区蒸散发时间尺度扩展方法对比分析

      2019, 39(3):8-14.

      摘要 (332) HTML (0) PDF 591.32 K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蒸散发量(ET,evapotranspiration)的时间尺度扩展是遥感反演区域ET的关键。为评价由瞬时潜热通量经时间尺度扩展方法计算日蒸散发量的可靠性,利用美国西南部半干旱地区的Walnut Gulch实验流域草地站点的波文比系统实测数据,分析评价蒸发比法、简化蒸发比法、作物系数法、简化参考作物系数法、正弦关系法、冠层阻力法和修正冠层阻力法共7种蒸散发时间尺度扩展方法的估计效果,统计结果显示,7种蒸散发时间尺度扩展方法总体趋势具有一致性,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采用10:00~14:30的瞬时值估计较为接近实测蒸发值。正弦法、简化参考作物系数法及简化的蒸发比法的模拟精度较高(相对均方根误差在20%左右),比较适合于估算半干旱地区的日蒸散发量。对具有相近气象、气候、下垫面条件和空间尺度数据且具有充足气象观测资料的地区,推荐采用基于简化作物系数的时间尺度扩展方法开展从小时到日的ET时间尺度扩展,对于缺少气象观测资料的类似地区,推荐采用正弦法和简化的蒸发比法进行时间尺度扩展。

    • >其他栏目
    • 《水文》编辑部严正声明

      2019, 39(3):14-14.

      摘要 (28) HTML (0) PDF 211.81 K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组织或个人盗用本刊刊名、刊号,冒充《水文》编辑部在网上征稿,向作者发送稿件录用通知并收费,影响恶劣,严重损害本刊声誉,给部分作者造成损失。为维护本刊的合法权益,避免作者上当受骗,本刊严正声明如下:1.本刊刊名为"水文",不带有任何期刊、杂志等附加名称;本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主管、水利部信

    • >基础研究
    • 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补给研究进展

      2019, 39(3):15-21.

      摘要 (59) HTML (0) PDF 559.48 K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下水补给研究是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开展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建立地下水模型、进行环评的关键。从地下水补给量的评价方法、地下水补给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补给的过程和机理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地下水补给研究方面进展及发展趋势。同时,针对中国北方岩溶地区的岩溶发育特征和岩溶地下水赋存规律,对岩溶地下水的补给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当前研究不足,并提出了如下建议:开展北方典型岩溶区入渗补给过程和机理研究,揭示不同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下的入渗补给机制;研究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变值问题;开展碳酸盐岩裸露区巨厚层包气带的水文功能研究,加强入渗补给滞后性和有效入渗补给量确定方面的研究;探讨岩溶地区植树造林的水文效应。为中国北方岩溶区地下水补给定量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揭示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机制和岩溶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技术应用
    • 基于管道流量监测数据的城市雨洪模型实用性研究

      2019, 39(3):22-28.

      摘要 (25) HTML (0) PDF 989.23 K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总结过去多年管道流量监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新使用多声道多普勒流量计,成功获取了5min频次的雨水管网流量过程,提升了监测的稳定性和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使得利用多场次资料进行城市内涝模型参数率定以及验证成为可能。选取城市典型区域,分别建立了MIKE、SWMM、InfoWorks一维管网模型,并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在对降雨资料和水位、流量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后,利用经过筛选的有效数据进行模型的参数校核和率定,经过验证符合《内涝防治系统数学模型应用技术规程》要求。通过误差分析,率定后的模型,对典型区域的管网汇流模拟较好,在内涝分析预测预报中精度较高,其流量峰值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在10%以内。

    • 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的鄱阳湖水面面积监测分析

      2019, 39(3):29-35.

      摘要 (63) HTML (0) PDF 3.27 M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产高分辨率卫星的快速发展可有效弥补遥感湖泊监测中影像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更加及时、准确地实现湖泊动态监测。利用1996~2012年155景Landsat影像和2013~2016年34景GF影像为数据源,结合湖口站水位监测数据,分别选用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和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方法提取卫星遥感影像的水体信息,同时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4个时间段的鄱阳湖水体面积-水位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空间上,鄱阳湖水体面积整体呈现缓慢缩小的趋势;在时间上,除秋季鄱阳湖面积有明显下降趋势外,其他季节整体趋势变化不大;经验证,鄱阳湖四季水体面积-水位呈现二次函数关系。

    • 基于巴拉素井田多孔抽水试验的含水层特征及水力联系研究

      2019, 39(3):36-40.

      摘要 (17) HTML (0) PDF 1.32 M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抽水试验是获取地下水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准确掌握各含水层特征及水力联系,以巴拉素井田为例,通过抽水试验、理论分析、水质化验等方法对井田先期开采地段内开采煤层富水情况、各主要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及其水力联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矿井未来开采的2、3、8号煤的富水性均较弱;主要含水层中,除第四系含水层富水性中~强、白垩系洛河组含水层富水性中等以外,其它含水层均富水性弱;第四系含水层和白垩系洛河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密切,侏罗系直罗组含水层与白垩系洛河组含水层之间未发现水力联系,侏罗系直罗组含水层与2号煤之间未发现水力联系;3号煤与8号煤之间未发现水力联系。本次抽水试验成果,为矿井未来水文地质及防治矿井水害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周边条件类似矿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滨海城市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以广西钦州市为例

      2019, 39(3):41-45.

      摘要 (25) HTML (0) PDF 1.55 M (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钦州市为例,根据1956~2016年月降雨、径流数据,采用双累积曲线(DMC)模型和蒸发差值法计算地表水资源量,采用剔除入海河流感潮河段水量及汛期河道内最小生态水量的改进扣损法和直接法综合分析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结果表明:钦州市地表水资源量在106.573~111.216×108m3范围内,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8.444×108m3,占比地表水资源总量的34.6%。钦州市水量相对丰富,但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富裕且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独流入海河流分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最多,南流江分区次之,郁江干流分区最少;时间上,19条流域汛期水量高达81.949×108m3,其中难以控制利用量为62.272×108m3,有35.823×108m3经入海河流直接外排入海;4.973×108m3为感潮河段咸水难以利用;调水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为改善河道环境、缓解供需矛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 从涨退水看鄱阳湖水位-湖面面积关系

      2019, 39(3):46-51.

      摘要 (56) HTML (0) PDF 1.42 M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位-面积关系对研究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所建立的鄱阳湖水位-面积关系各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原因在于忽略了涨退水对鄱阳湖水位与面积的影响。在考虑鄱阳湖涨水与退水过程的基础上,利用鄱阳湖2000~2014年实测水位数据与对应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鄱阳湖同一水位出现多个水面面积情况下湖泊不同面积的空间分布及其成因,并对鄱阳湖水面面积与水位关系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水面面积与水位关系存在不确定性,主要受鄱阳湖涨水与退水过程中鄱阳湖水面比降不同的影响;(2)在同一水位条件下,涨水过程中鄱阳湖水面面积往往大于退水过程的水面面积,同时水面面积的增减变化与涨水退水的幅度变化趋势呈一致性;(3)涨水与退水过程对鄱阳湖水位与面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低水位,随着水位增长到高水位时,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小。

    • 南襄盆地地下水污染对水化学类型变化的指示意义

      2019, 39(3):52-57.

      摘要 (26) HTML (0) PDF 1.14 M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下水水化学分类是按一定的规则将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归类,是认识地下水形成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地下水受污染的条件下,污染质将成为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一部分,指示着区域地下水化学类型受污染质影响。针对该问题采用了在舒卡列夫分类法中加入NO3-指标的方法,发现计入NO3-后水化学命名发生改变的点占17.2%,水化学类型新增了NO3、Cl·NO3、HCO3·NO3型水3种;原舒卡列夫分类中HCO3型水所占面积略有增加,其它3种水化学类型面积有所减少。常规水化学分类法主要用于判断地下水的自然成因,而人类活动使浅层地下水的原生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进行与人为污染组分有关的地下水化学分类工作时,并不适用。因此,水化学分类中计入NO3-这一典型污染指示因子,有助于从污染角度研究地下水。

    • 关于南洞地下河系统南边界问题的讨论

      2019, 39(3):58-62.

      摘要 (37) HTML (0) PDF 1.16 M (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岩溶水系统的划分研究是水均衡分析、水资源评价的基础。南洞地下河是中国南方4个超大型地下河系统之一,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开发潜力巨大。由于南洞地下河系统蒙自盆地内有第三系阻水深槽存在,使得该区地下水位高于南北两侧,部分研究认为该阻水带是南洞地下河系统的南边界。本次通过进一步收集盆地内部和外围水文地质钻孔及地热钻孔资料、野外调查、洞穴探测及示踪试验,认为盆地内阻水深槽并不阻挡深部地下水,南洞地下河系统南边界应南移至南部地表分水岭一带。蒙自盆地及南部地下水流向应整体由南向北。

    • 西河水文站水准点稳定性分析

      2019, 39(3):63-67.

      摘要 (22) HTML (0) PDF 586.04 K (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河水文站设置有4个水准点,均埋设在冲击层地区。在该地区设置的水准点,即便严格执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6)规定的埋石深度和尺寸标准,也很难认为它们是稳定不变的。利用西河水文站1999~2016年8次水准点高程校测成果,采用结点法,对4个水准点的稳定性指标进行分析计算,以期解决西河水文站水准测量工作中引据点选择的随意性,保证用稳定的水准点作为水准测量的引据点,达到既节约测量时间,又提高测量精度的目的。

    • 漓江流域河流水体离子组成特征及来源

      2019, 39(3):68-74.

      摘要 (24) HTML (0) PDF 1.39 M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在漓江流域采集水样,对其主要离子进行分析,发现了漓江流域水化学主要离子的控制机制、来源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漓江流域的pH值介于6.89~7.79之间,平均值为7.34,EC变化范围在70.6~385.5us·cm-1之间,平均值为228us·cm-1,TDS的变化范围为49.42~203.19mg·L-1,平均值为112.35mg·L-1。阴、阳离子的浓度顺序为HCO3->SO4-2>NO3->Cl-,Ca2+>Mg2+>Na+>K+,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Ca2+、Mg2+和HCO3-的变化特征相似,总体呈现中游高,上下游低的特点,Cl-、Na+、K+在中下游的浓度比上游高,季节性差异方面旱季的离子浓度一般大于雨季。离子来源分析表明,Ca2+、Mg2+和HCO3-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的风化,Na+、K+和Cl-除来自岩石的风化外,循环盐对它们也有少量的贡献,NO3-和SO42-也主要来自岩石的风化溶解。

    • >其他栏目
    • 《水文》杂志征订启事

      2019, 39(3):74-74.

      摘要 (19) HTML (0) PDF 259.38 K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水文》杂志是由水利部主管,水利部信息中心(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我国水文水资源专业的学术性科技期刊,系我国地球物理学类和水利工程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和"万方

    • >技术应用
    •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河口段潮汐特征变化分析

      2019, 39(3):75-79.

      摘要 (21) HTML (0) PDF 795.22 K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流域的来水来沙特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可能使长江河口段的潮汐特征发生变化。以分布于长江河口段6个潮位站的各6个代表年的实测潮位资料为基础,利用潮汐调和分析方法,对比分析长江河口段的潮汐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河口段的主要分潮的调和常数和潮汐特征参数发生了变化,但幅度比较小。

    • >区域规律
    • 七大流域设计洪水修订成果分析

      2019, 39(3):80-86.

      摘要 (30) HTML (0) PDF 973.70 K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国各大流域防洪规划和综合规划设计洪水成果的基础上,整理设计洪水相关资料,延长洪水系列,进行还原计算和频率适线分析。经过数年工作,完成了七大流域设计洪水成果的修订和审查工作。设计洪水修订的项目主要包括设计洪峰和不同时段的洪量,修订后的设计洪水成果代表性更好。介绍了七大流域设计洪水修订成果及变化情况,并对不同流域影响设计洪水成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原审批成果的对比分析,推荐了设计洪水成果修订的采用成果,以此作为各站点修订后的成果以及以后工程设计的依据。

    • 松辽流域水文设计成果修订研究

      2019, 39(3):87-91.

      摘要 (25) HTML (0) PDF 272.99 K (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松辽流域水文成果发生较大变化。原有松辽流域径流系列至2000年,洪水系列仅至1998年,流域现有水文设计成果已经不能反映流域目前的水文情势。松辽水利委员会根据《松辽流域水文设计成果修订任务书》的要求,开展松辽流域水文设计成果修订工作,对松花江和辽河流域总面积78.23×104km2范围内选定的63个水文站和工程点进行水文设计成果复核,将系列延长至2010年(其中黑龙江、松花江、浑河流域延长至2013年),分别进行设计径流及设计洪水成果复核,分析得出10多年来松辽流域水文成果的变化结论,提出推荐采用的水文成果,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减灾提供技术依据。

    • 2017年洞庭湖特大洪水分析

      2019, 39(3):92-96.

      摘要 (26) HTML (0) PDF 1.20 M (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6月22日至7月1日,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暴雨在湘水、资江、沅水及洞庭湖区来回摆动,三水(湘、资、沅)及湖区周边洪水接近于同时入湖,造成了洞庭湖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入湖洪峰出湖洪峰均为1954年以来最大。

主编:蔡阳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0852

国内统一刊号:CN 11-1814/P

国内邮发代号: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